站在5年后的今天回看,在買房這件事上一定會生出諸多感慨和“早知道”。如果房價按照正常的漲跌變化,1-2年內很難看出房價的漲幅或跳水。而如果將時間線拉長至5年來看,那些曾備受質疑的地方,后來都用實力狠狠甩了那些嘲諷者幾個大耳光。
2012年海南房價分化十分明顯。那一年三亞房價達到2.6萬元/㎡,登頂全國,彼時暗流涌動的北京,深圳,上海只是“緊隨其后”!而當時的海口均價是多少?6321元/㎡,還不足三亞房價的四分之一。站在5年后的今天回看,三亞均價與5年前相差不大,而海口翻了一番。
如果你以為6321元/㎡的價格代表了整個海口的水平,那就大錯特錯。彼時,海口市政府才剛動身搬遷,西海岸還是新貴,均價15000元/㎡的樓盤不在少數。當年西海岸名盤海域陽光價格醉高時,可以到達2萬元/平方米的高線,直到后來貼身肉搏的價格戰開啟,才將西海岸房價拉下神壇。如果當時你買在了西海岸,至今醉多算剛解套。
當時的洼地是哪?城南一帶!據當時的網友發帖稱,椰海大道和濱江路一帶,好幾個樓盤都打出了5000元左右的低價。為何價格差距如此之大?根據海南克爾瑞2012年公布的一份市場報告顯示,海南18個市縣未來3至5年,包括在售、庫存和準備開發的合計潛在供應量達到1.079億平方米(后被住建廳辟謠潛在庫存量6410萬方)。按照當時的消化速度,即便在不新增供應的情況下,庫存消化也需10年。
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兩地的房價差距如此明顯了。5年前,椰海大道一帶還是偏遠的郊區,無論是本地剛需還是島外度假群體,都很少選擇在那一帶買房,況且當時市內還有大量的新盤供應,郊區房如果不便宜基本沒有活路。
30年河東30年河西,在人口增長緩慢的情況下,誰能保證,下一個5年時,洼地成高地,高地不被被削平呢?